刘尚希:交个税的人占劳动力总数不到10%,扩大内需要靠农民市民化

发布时间:阅读数:137


开局之年,宏观政策备受瞩目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,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,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。我国的宏观政策调控空间有多大?今年减税降费重点在哪里?目前的个税起征点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?围绕这些问题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(以下简称NBD)近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。

NBD:政府工作报告把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,并提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。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角度看,您认为目前的个税起征点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?

刘尚希:个税起征点的问题要从整体来考虑,现在交个税的人是少数,在劳动力群体中的占比估算不到10%,仅仅围绕这少数人去做文章,我认为有点以偏概全了。如果只是基于少数人去扩大他们的消费,以此来扩大整个内需,效果是非常有限的。

所以还是要从整体考虑,从大多数人来考虑,尤其是农民。从户籍角度上统计,农民在我国人口中占比超过50%。无论是在农村的农民,还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,收入水平都是偏低的,而收入水平偏低意味着消费水平就会偏低,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扩大内需。

从中长期来看,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扩大内需战略,那就不仅仅是从短期考虑,而要从战略上去考虑怎么扩大内需,这个战略重点就是农民,怎样增加农民的收入。

一方面,增加农民的收入,与农民能力提升、人力资本积累紧密关联。我们既要着眼于提升这一代农民的技能,还要注重让他们的下一代受到良好教育,进而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积累,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,这才是应有的战略内涵。

另一方面,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要持续推进城镇化、农民市民化,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新的消费场景。农村的消费场景跟城市相比有很大局限性。有数据表明,农民到城市里变成农民工,消费可以扩大30%,从农民工变为真正的市民,消费又可以扩大30%。因此,农民市民化的过程,其实就是消费不断扩大的过程,也是内需不断扩大的过程。从扩大内需角度来说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。

当前,我们依然要积极想办法,使一些微观政策和短期政策措施达到应有的效果。但是更应当积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,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,让更多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,这既是人的现代化过程,是农民的现代化过程,其实也是扩大内需、拉动经济增长、实现供给需求良性循环的过程。

因此,当前想要扩大消费,不能只关注短期措施,而且从短期来看,也很难大幅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。所以我认为把短期的问题纳入到战略当中也许更加重要,这样既兼顾了短期,也有助于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落地。